致信高层
编辑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办公厅在2007年9月17日发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关于政协十届五次会议陈章立委员来信反映问题调查情况的复函(公办查〔2007〕040014号)》中首次披露,在该案的侦查过程中,“朱令令的家长多次致信中央领导和有关部门,中央和有关部门领导同志均对此作出批示,要求加强办案力量,尽快办结此案。”该复函未向社会公布。[7]2005年孙维曾提到,1997年上半年,朱令的家人曾上书国家领导人。1997年4月2日,北京市公安局十四处传唤孙维。[55]
此外,1997年,朱令的外公朱启明(原名朱焘谱,原北京市商业局副局长、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顾问,燕京大学北京校友会理事)还找到老同学黄华(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务院副总理、外交部长、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将外孙女朱令中毒的详细材料交给黄华。1997年6月27日,黄华致信《燕大校友通讯》(燕京大学北京校友会编印,面向海内外燕京大学校友发行),建议燕京大学北京校友会呼吁燕京大学校友和社会各界友人发起捐助救援活动。该信刊登在《燕大校友通讯》1997年8月第24期[69]。
《燕大校友通讯》在此信下摘登《中外期刊文萃》1997年第6期上的记者采访报道。文末附有校友会的捐款呼吁。[69]
根据黄华的说法,当时燕京大学北京校友会负责人可以看到朱启明交给黄华的详细材料。1996年11月时,燕京大学北京校友会负责人如下(附1997年6月时的职务及重要的原职。退休或离休者仅附原职):[70]
会长:雷洁琼(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主席。原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常务副会长:张定(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
副会长:
吴阶平(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
陆禹(时任北京市对外友好协会顾问。原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兼秘书长、中共北京市顾问委员会副主任)
侯祥麟(时任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及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高级顾问,中国石油学会名誉理事长。原全国政协常委)
王琇瑛(时任中华护理学会荣誉理事长,原全国妇联副主席)
叶笃义(时任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陈鼎文(原北京市政协副秘书长、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长)
侯仁之(时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全国政协委员)
龚普生(原驻爱尔兰大使、全国政协委员)
王钟翰(时任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方圻(时任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学教授、名誉院长、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
轲犁(原北京体育大学副校长、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秘书)
魏鸣一(原电子工业部副部长、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董事长、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
吴惟诚(时任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副会长,原中共北京市委统战部副部长)
王广荃(原北京市计划委员会主任、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
李伯康(原中共北京市委统战部部长、北京市政协副主席)
刘文兰(时任《燕京学报》编委,原北京大学团委书记)
经君健(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边肇基
总干事:石文博
据孙维称,后来,在得知朱令家人早在1997年上半年就上书国家领导人后,孙维家人于1998年1月也给高层领导写信反映情况。[55]
1998年3月《燕大校友通讯》第25期上发表朱焘谱的《感谢校友们伸出援手》一文。[71]
孙家首次主动提出沟通
编辑
2006年1月14日,孙维父母托朱令的大学同学转交给朱家一封信,主要内容是希望两家进行沟通[49]。同年1月19日,孙维的母亲给朱明新打电话,依然表明沟通的意愿。“我接电话的时候没反应过来,沟通的时间、地点都没定。还有,和谁沟通?我想直接和孙维沟通,我想知道孙维会怎么消除我对她的怀疑。”朱明新对当时采访她的《青年周末》的记者说,“我想对孙维说,只要你想和我们沟通,我会一直等着。”[49]
2002年前的报道
编辑
2002年前,关于朱令事件,仅偶见中文媒体报道,主要集中于朱令的悲惨遭遇、远程医疗的作用以及朱家与协和医院的医疗纠纷等。
1995年6月,《南方周末》报导本事件,内容是有关互联网在本次事件利用远程医疗挽回朱令的生命,以及互联网对国计民生的益处,并未披露事件的投毒性质。[27]
1995年9月,《女友》杂志记者陈童发表文章探讨铊中毒的原因,但在采访朱令同宿舍女生时受到冷遇。[72]
1996年8月,美国的《读者文摘》发表题为“互联网上的急救”的文章(原题:Rescue on the Internet),详细记述在朱令中毒事件中,中国大学生通过互联网传递患者信息,世界各地医学专家联手诊断治疗,中美医学专家艰难弥补分歧,成功救治朱令的故事[73]。这是朱令铊中毒事件第一次被外国主流媒体报道。
1998年6月,《生活时报》报道朱令家属和协和医院的医疗纠纷。[74]
1998年6月,《中国律师》刊文记录朱令住院,互联网诊断,协和医院治疗的经过,部分内容涉及协和医院在此事件中的某些不积极的医疗行为:未经实验室检查,武断排除铊中毒;拒绝了解互联网上世界医学专家的建议,耽误诊断等[23]。文章首次指出朱令在协和医院住院期间的主治医师名叫魏镜。魏镜医生是学术文章“铊中毒五例临床分析”的第二作者[33]。这篇发表于1998年的学术文章,回顾自60年代起协和成功救治多例铊中毒患者并详细记录朱令病史。
2000年10月14日,《北京青年报》报道朱令在一次严重肺功能衰竭后康复。[75]12月31日,《北京晨报》同样报道朱令的近况。[76]两篇报道都没有关于投毒的信息。
2001年,《三联生活周刊》和《环球时报》分别在2月19日及3月13日报导朱令家属与协和医院的医疗纠纷的终审结果。[22][77]
2002年至2007年
编辑
2002年3月25日,贝志城以真实姓名在“新语丝”网站发表《朱令案件的一些情况》一文,称几乎可以相信孙维是谋害朱令的凶手,并爆料指称孙维是因在民乐团同朱令争抢古筝演出机会而产生矛盾,同时他还“谴责政治在里面的干预”。[78]
2005年11月30日,在天涯社区,一名ID为“skyoneline”的用户发表《天妒红颜:十年前的清华女生被毒事件(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重提此案,指控孙维就是真凶,声称孙维是唯一能接触到铊盐的学生,并指此案未破是“因为政治的干扰”,还爆料称“据网上传言,孙维的祖父曾任民主革命委员会[k]副主席,参加过辛亥革命[l]。孙维作为最大嫌疑人曾接受警方调查。据说孙维祖父死前,最高领导人[m]去探访他,他的要求就是把他孙女放出来。又据说当时的北京市公安局局长大发雷霆说:放他妈什么放,打死装在麻袋里放出去。”这个帖子在天涯社区内引起关注,网友纷纷指责孙维。[79]一些网友甚至对其进行人肉搜索,找出孙维的家人、住址、所在单位等个人信息,还有朱令和孙维所在班级的同学列表。
2005年12月30日,天涯社区一个ID为“孙维声明”的用户(此ID由孙维父亲证实为孙维本人[49],同时也被在天涯发表评论的部分物化2班同学证实)发表《孙维的声明——驳斥朱令铊中毒案件引发的谣言(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以孙维的名义公开为自己辩解,称自己不是“学校唯一能接触铊的学生”,并驳斥称贝志城爆料的所谓争抢古筝演出机会的事根本不可能发生,同时驳斥所谓孙家通过政治背景干预办案的说法,称自己是在1997年4月2日接受唯一一次讯问,而祖父早在1995年12月9日就已经去世。文章中称“我是清白无辜的。我也是朱令案件的受害人。”她认为自己没有“投毒动机”,呼吁公安机关尽早破案,“让凶手受到应有的惩罚”。
孙维的声明发表之后,几位物化2班的同学迅速以真名或化名在回帖中发言支持孙维。其中,同宿舍的金亚(化名“太阳正暖”)在孙维声明发表4分28秒后第一个回长帖支持,称清华大学化学系实验室当时管理混乱是事实,宿舍不是朱令唯一的活动场所,孙维和朱令没有矛盾,孙维性格开朗没有高干子弟的架子。薛钢(案发时任物化2班党支部书记)和李含琳(化名“shoptodrop”)也发帖支持。其中薛钢针对贝志城的发言发表25条反驳意见。
2005年12月31日,贝志城借用朋友“花沐兰”的ID在天涯社区发表《转贴贝志城关于朱令事件的声明》[80],驳斥孙维及其同学的发言称:孙维在1997年之前已经被调查;孙维爷爷托话,高层干预不是空穴来风;宿舍关系不是像孙维说的那样好;贝志城,朱令和朱令家人都深信孙维是凶手。贝志城还写道,“记得多年前我去朱令家看望朱令时,朱令曾经喃喃自语说:我还把孙维当好朋友……难怪她在我休息(至第一次中毒后回清华)的时候老给我送咖啡喝。”[31]
2006年1月13日,天涯社区ID为“孙维声明”的用户(此ID此前已被证实为孙维本人[49])发表《声明:要求重新侦查,为“窃听器”错误向网友和公安道歉(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81],驳斥各种谣言,如“孙维天天给朱令喝咖啡”、“在孙维床下的箱子里找到彻底清洗过的咖啡杯子,孙维的解释是朱令一直不在怕杯子脏了,所以就给洗了,然后怕落灰所以放到自己箱子里保管”、“清华传言朱令中毒是因为他爸爸走私铊,不小心沾染的。同时,我补充一点,谣言的来源最后查到,确定为孙维所为”、“孙维声称公安仅在97年询问过她一次,这也是撒谎。不说派出所和学校保卫部,据我所知,市公安局在95年开始就传唤过她很多次”、“经公安部调查,在做了大量工作后,孙维本人承认她对朱令下毒----”等等。最后,孙维特别声明,“我已委托家人于2006年1月9日向公安机关正式提交书面申请,强烈要求公安机关采取透明办案方式重新侦查朱令中毒案件,查明真相,给朱令家人一个交代、还我清白!”[82]
2006年1月29日,一位自称孙维同班同学的用户匿名在新浪网上发表文章《孙维同班同学:我们替孙维辩护的真相》,指控孙维在天涯社区发表声明是一起精心策划的集体行动,并附上指导同学为其上网辩护的《回帖纲要》。在文章的结尾附有据传是孙维,谢飞宇,金亚,高菲,李含琳,王琪的MSN账号(电子邮件)。据说,孙维与朱令的一名同班同学曾在清华校友网要求涉事的同学解释《回帖纲要》的真伪,但没有得到回应。该同学也表示,他认为邮件和回帖纲要都是真的,而且涉事同学没有再在清华大学校友网与其他同学联系。邮件集中也有被《羊城晚报》记者认为是孙维让好友不回复该名同班同学的邮件。[14]贝志城则声称,《回帖纲要》和邮件是计算机“黑客”破解邮箱得到的。[14][83]
2006年1月中旬起,《中国日报》、《新闻晨报》、《法制早报》、《南方人物周刊》、《新民周刊》、《青年周末》、《华夏时报》、《大连晚报》等众多媒体对朱令事件相关内容以及网络上的讨论进行报道。
2006年3月1日,孙维在丈夫谢飞宇、哥哥孙晓辰的陪同下来到北京凤凰会馆,与凤凰卫视《鲁豫有约》主持人陈鲁豫见面[49],准备讨论朱令事件和谣言给她生活带来的影响。但由于孙维方面的原因,采访暂时中止。《鲁豫有约》执行制片人曹志雄证实孙家与凤凰卫视签订一个“内容保密协议”,主要规定不允许透露双方讲述的内容[49]。
2007年1月22日、23日,中国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东方时空》节目播出专题纪录片《朱令的十二年(上)、(下)》。[84]
2007年3月,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召开之际,全国政协委员陈章立(原中国地震局局长)上交有关朱令的提案,希望抓紧破案并且妥善处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办公厅在2007年9月17日发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关于政协十届五次会议陈章立委员来信反映问题调查情况的复函(公办查〔2007〕040014号)》(见上文)。[7]
2013年
编辑
2013年4月15日,上海复旦大学发生医科硕士中毒事件,警方确认是室友投毒。随后,网民讨论中再次提起朱令事件。[85]
2013年4月17日晚,贝志城@一毛不拔大师 在腾讯微博接受网友提问,直指孙维是未被绳之以法的嫌疑人,称不认为嫌疑人(指孙维)有被绳之于法的一天,并再度公布“发帖指南”,称当前更希望大家为朱令捐助。[86][87]
2013年4月18日,天涯论坛帐号“孙维声明”时隔七年后再度发帖《这么多年,和很多人一样,等待真相水落石出的那一天》,声称她希望真相大白,比任何人都想将真凶绳之于法[88]。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天涯网站在2011年底曾发生过大规模帐号泄露事件[89]。此次网络事件再度引起中国及海外华人网民对孙维以及相关室友的“人肉搜索”,找出据称是相关人员的电话、家庭住址、工作信息以及个人照片等个人信息[90]。
2013年4月19日,《南方都市报》通过电子邮件采访据称在2005年底破解孙维及相关人员电子邮箱的计算机“黑客”,获得孙维指导几名同学支持她澄清嫌疑声明的“发帖指南”等资料。“黑客”的身份获得贝志诚的确认。[83]
2013年4月29日,广东《羊城晚报》发表《朱令“铊”中毒,何时有真相》的报导,被各大网站转载,其中新华网[91]、人民网[92]的转载链接后来删除。
2013年5月,莎拉·蒂斯黛尔诗作《Like Barley Bending》的中文版《大麦歌》[93]在中国大陆网路走红,网传作者为朱令铊中毒事件中的受害者朱令。这篇朱令在高中时期的译作受到网友赞赏,称其超越原诗意境,比郭沫若的译作高出一筹[94]。当时正值朱令案升温时期,诗的内容不禁让人们想起朱令的遭遇,为之唏嘘[95]。然而,这首“朱令译《大麦歌》”的出处始终不详。事实上后来人们发现这首译作大概率并不是朱令翻译的,而是台湾著名学者李敖译作《大麦诗》的讹传,其翻译的时间是1960年,在李敖入伍当兵之时,该作品后来收录于《李敖大全集》中[96]。
2013年5月3日,新浪微博屏蔽以“朱令”、“孙维”、“铊中毒”、“铊”等做关键词进行的微博搜索。[97]陈坤、姚晨、李开复等名人关于朱令案的微博遭到删除。5月6日,新浪微博的微博搜索解除对上述关键词的屏蔽。[98]
2013年5月3日,美国白宫网站出现关于朱令案的在线请愿(连结),请愿中称孙维有动机、有途径获取铊、导致朱令瘫痪,朱令案发生后孙维更改名字为Jasmine Sun,并通过“婚姻欺诈”赴美。请愿要求“为保护我们的安全,要求美国政府调查并驱逐孙维”。[99][100]截至2013年5月11日,该在线请愿已获得14万余签名[101]。但是朱令同学在海外成立的帮助朱令基金会向《21世纪经济报道》称,请愿书存在基本事实谬误,甚至没有证据证明孙维在美国。[102]
2013年5月6日,新华网发表题为《舆论呼吁及时澄清“朱令案”传闻》的新闻评论,评论中发出:“案子卡在哪里?对朱令家属的询问乃至申请信息公开,究竟为何搪塞、不予告知?玄之又玄的所谓‘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不予公开的其他情形’具体指的是什么?特别是公众质疑的,当年本案有没有受到权力的不正当‘干涉’?”等7个疑问[103]。新华网的这篇评论随后也被删除[104]。
2013年5月7日,在无锡电视台经济频道的《观点制胜》节目中,朱令的父亲吴承之接受采访,首次在公开场合指控孙维是最大嫌疑人。吴承之告诉记者,在1997年4月初,北京市公安局退休老公安王补(前北京市公安局科研处处长)曾专门找到他们夫妇,提醒他们作案人应具备的几个条件:一、在1995年2月20日至3月3日间,能够接触到朱令的饮食起居,能不使朱令察觉投毒;二、熟知朱令活动规律,生活习惯,掌握投毒的时机和场合;三、懂得铊盐毒性、毒理;四、可接触到铊盐;五、有作案动机;六、有异常表现。[48]
吴承之在访谈中称,孙维是最大嫌疑人。他认为主要有3点根据,第一当年清华大学曾经向他证实孙维是校内唯一有机会接触到铊的学生;第二,检验结果表明,朱令先后2次铊中毒,而第二次中毒地点就在宿舍内;第三,他们向警方报案后没几天,朱令过往的宿舍就发生一起离奇的盗窃案,唯一丢失的就是朱令曾经用过的一些洗漱用品,这是在销毁投毒证据。而且根据在王补过世前给他的其对凶手的分析和资料,吴承之“很明显知道谁是凶手”。但是,吴承之暂时不希望公开此份材料。吴承之还称,王补把“他的手稿他的案件分析全部给我们留下,他没给他领导留”。[48]几天之后,这期《观点制胜》的视频在国内网站上被删除。
2013年5月8日,北京警方通过在新浪微博上的官方认证帐号“平安北京”就“朱令令案”作出回应,向社会通报该案的有关情况。[45][105]
2013年5月9日,《人民日报》发表署名评论《朱令案,公开是一剂解毒良药》,呼吁公安机关公开朱令案[106]。
2013年5月,国际各大主流媒体开始纷纷报道朱令事件,评价中国社会对此事的反响,论述事件对当今中国社会和政治的影响,包括美国的有线新闻网(CNN)[107],《纽约时报》[29],《洛杉矶时报》[108]、《华尔街日报》[109],《基督教科学箴言报》[98]、《华盛顿邮报》[110]、《西雅图时报》,英国的路透社,法国的法新社[111]、《世界报》[112],日本的时事通讯社[101]、朝日电视台[113],香港的《南华早报》[114],澳大利亚的《澳大利亚人》[115],波兰的《选举报》[116],及众多网络媒体。
在此期间,中国国内网上各种有关孙维拥有“显赫身世”的小道消息被热传,且更将孙维的爷爷孙越崎与已卸任的原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设法联系起来。比如,有的消息称“1992年10月16日,孙越崎百岁华诞时,江泽民送来一张他与孙越崎亲切交谈的彩色照片留作纪念。”以此为依据指称孙越崎与江泽民关系非凡。[117]《基督教科学箴言报》5月6日的文章指出,“很多普通市民认为证据被隐藏,原因是孙维的堂伯父曾任北京副市长以及孙维的爷爷据传是当时总书记江泽民的朋友。”[98]法新社的报道则声称,孙维“她的祖父孙越崎是蒋介石的国民党高级官员,后在1949年共产党掌权前夕投向共产党。据称他和中国前领导人江泽民的父亲关系密切。”[111]但所有消息及报道均未指出切实的证据证明孙越崎通过江泽民干涉过此案。
孙维的祖父孙越崎和堂伯父孙孚凌曾在民主党派和全国政协担任要职。[60]孙越崎是中国国民党元老,翁文灏的老部下,受蒋介石重用,曾任中华民国经济部部长、资源委员会委员长,1949年领导资源委员会投向新政权,此后与原资源委员会同仁长期受不公正对待。1980年代,与李锐、千家驹等人是知名的三峡工程反对派,1989年支持戴晴主编图书,迫使三峡工程延期上马。为给原资源委员会人员平反,孙越崎在98岁时致信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江泽民随后在中南海接见并宴请孙越崎,谈资源委员会问题,并将此次接见的照片送给孙越崎留念,最终孙越崎争取到中共中央对原资源委员会人员的重新评价。中央及全国政协还先后为孙越崎隆重庆祝99周岁生日、100周岁生日,江泽民、李鹏、乔石、李瑞环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为其祝寿、合影留念。孙越崎于1995年12月9日在北京病逝,享年103岁。[61][111][117][118][119]而孙孚凌则曾在1983年到1993年担任北京市副市长,1993年到2003年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107][108][110][120]
2013年5月6日的《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发表文章指出,中国民众的怒火指向孙维可能是因为“精英子弟被广泛认为享有特权”。[98]2013年5月7日的《环球时报》则指出,“舆论激动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朱令的悲惨遭遇令人唏嘘,二是网上盛传嫌疑人孙维的家庭‘有背景’,当时孙家是通过‘动用关系’平息此案的。”但该报同时指出,“孙维‘家庭背景’的硬条件在北京算不上很显赫,她的亲属即使有心阻止在中国顶尖大学里投毒致残案的调查,也绝不会像网上一些人想的那样容易。”[121]2013年5月7日,香港《南华早报》注意到中国内地的官方媒体罕见地大规模关注此案,并称“中国的网民则普遍认为,一桩并不复杂的刑事案件会在19年后又重新提起,‘此前是因为政治介入,现在仍然是’。”[122]
2013年5月13日,《电脑报》发表题为《朱令谜案:18年前的中国第一次网上会诊》的专题报道,从技术上再次回顾朱令事件[123]。
2013年5月,身在纽约的导演王翀和编剧赵秉昊决定与南京大学合作,计划于9月上演聚焦朱令案的新浪潮戏剧《普鲁士蓝》。因为多方原因,该创作难以推进,现在无限期延后[124]。
2015年
编辑
2015年7月28日,白宫拒绝对先前的请愿书发表评论。[125][126]
2023年至2024年
编辑
2023年12月,一些澳大利亚华人向澳大利亚国会请愿,要求驱逐据信定居该国的孙维。法律专家认为,该请愿没有法律依据,驱逐某人只能因其在申请定居过程中提交虚假材料[127]。
2024年1月,《澳大利亚人报》披露了孙维的近况,称孙维已经改名为孙释颜(Jasmine Sun),生活在新南威尔士州史蒂芬斯港,是一名房地产投资人[128]。
4月,吴承之证实近日致信最高检要求再查朱令案。他表示,之所以不能忘记“朱令案”,是因为“朱令本来就是被人投毒的”。“很冤啊!所以我们就要给她申诉,把事情搞清楚。”[129]。
5月,多年来帮助朱令及其家庭的华霖救助基金所运营的微信公众号“朱令我们在一起”发文称,朱令母亲已经收到最高检的短信,称已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将来信交由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审查办理。朱令母亲也收到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的通知[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