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八旗制度,经过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几个时期的演变,最终皇帝亲自掌握镶黄旗、正黄旗和正白旗,称之为上三旗。这三旗之中,没有其他宗室王公。而相对应的下五旗,都是分封的宗室,既有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时的最初旗主子孙,也有历代皇子封爵后的的入旗。
努尔哈赤将原来的“四旗”称为“正黄旗、正蓝旗、正白旗、正红旗”,又新建“镶黄旗”、 “镶蓝旗”、“镶白旗”、 “镶红旗”,“八旗”编制始现。
至于建州八旗建成之时,两个黄旗由努尔哈赤亲率,代善统领两红旗,正蓝旗和正白旗则分属莽古尔泰和皇太极,镶蓝旗和镶白旗则由杜度(努尔哈赤长孙)统领。所有治下军民均隶属八旗,他们也是八旗领主的私产。
作为努尔哈赤左膀右臂的开国五大臣中的额亦都、费英东都属于镶黄旗;受顺治帝顾命的康熙初年辅政四大臣遏必隆、鳌拜也都属于镶黄旗,佟国维、隆科多、萨布素等也是镶黄旗;乾隆朝的孝贤皇后、一等公傅恒、郡王福康安、一等公海兰察同样都属于镶黄旗,这些贵戚名臣的旗籍也是镶黄旗头旗地位的一个间接佐证。
郎世宁《乾隆大阅图》中,紧随一身戎装的乾隆帝身后的是10面镶黄旗,这也是一个图像意义上的历史证据。
新镶黄旗主体是较早臣服努尔哈赤,也是力量最强大的哈达部。显然占有较高职务和较多资源,当然有极高的地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