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标准汉语/语音/韵母

现代标准汉语/语音/韵母

汉语的韻母如下表所示:

图例

国际音标拼音 注音

韻母列表

開口呼

齊齒呼

合口呼

撮口呼

無韻尾韻母

(-i ㄭ)

/i/i ㄧ

/u/u ㄨ

/y/ü ㄩ

/a/a ㄚ

/ia/ia ㄧㄚ

/ua/ua ㄨㄚ

/o/o ㄛ

/uo/uo ㄨㄛ

/ɤ/e ㄜ

/ɛ/ê ㄝ

/iɛ/ie ㄧㄝ

/yɛ/üe ㄩㄝ

/ɚ/er ㄦ

元音韻尾韻母

/ai/ai ㄞ

/iai/iai ㄧㄞ

/uai/uai ㄨㄞ

/ei/ei ㄟ

/uei/uei(ui) ㄨㄟ

/au/ao ㄠ

/iau/iao ㄧㄠ

/ou/ou ㄡ

/iou/iou(iu) ㄧㄡ

鼻音韻尾韻母

/an/an ㄢ

/iɛn/ian ㄧㄢ

/uan/uan ㄨㄢ

/yæn/üan ㄩㄢ

/ən/en ㄣ

/in/in ㄧㄣ

/uən/uen(un) ㄨㄣ

/yn/ün ㄩㄣ

/aŋ/ang ㄤ

/iaŋ/iang ㄧㄤ

/uaŋ/uang ㄨㄤ

/əŋ/eng ㄥ

/iŋ/ing ㄧㄥ

/uəŋ/ueng ㄨㄥ

/uŋ/ong ㄨㄥ

/yuŋ/iong ㄩㄥ

注:

(-i ㄭ):知、池、诗、日、资、次、思等字的韵母,汉语言学界将其解释为舌尖元音。汉语拼音用“i”表示;注音符号用“ㄭ”解释,但不写入拼式。

ㄧ:该符号在不同字体下可能作一竖或者一横,下同。注音符号最初发布时规定,直排作一横,横排作一竖;现台湾一般作一横,中国大陆一般作一竖。

表内所有/a/音素为宽式记法。

ueng和ong互补分布,注音皆注作ㄨㄥ。无声母时为ueng,有声母时为ong。[1]

iong ㄩㄥ:黄廖[2]、沈郭版[3]皆标作/yŋ/,复旦版[4]内文作/ioŋ/,表格归于齐齿呼但记作/yŋ/。北大版[5]标作/ioŋ/,并注可标作/yuŋ/或/yŋ/。

韵母的结构[编辑]

韵母可分为介音、韵腹和韵尾。[6]

介音也叫韵头,出现在韵腹之前,仅有i ㄧ、u ㄨ、ü ㄩ三个高元音。

韵腹是韵母的主干,不可缺少。所有元音都能作韵腹。也叫作「主元音」。主元音清晰响亮,介音和韵尾中的元音则轻短含混。

韵尾在韵腹后,仅有/i/、/u/、/n/、/ŋ/四个。

韵腹和韵尾合称「韵身」。

韵母结构举例

示例韵母

介音

韵身

韵腹

韵尾

/i/i ㄧ

/i/

/o/o ㄛ

/o/

/ai/ai ㄞ

/a/

/i/

/in/in ㄧㄣ

/i/

/n/

/yɛ/üe ㄩㄝ

/y/

/ɛ/

/iau/iao ㄧㄠ

/i/

/a/

/u/

/uaŋ/uang ㄨㄤ

/u/

/a/

/ŋ/

韵母的分类[编辑]

韵母可以按不同标准分类:

韵母组成成分[编辑]

韵母根据其组成成分[7],可以分为單元音韵母、複元音韻母、鼻尾音韻母三类。

单元音韵母:只有一个元音。

复元音韵母:两个或三个元音复合而成,包括:

前响复韵母:由两个元音复合,韵腹在前,舌位由低向高,如ai ㄞ、ei ㄟ、ao ㄠ、ou ㄡ。

后响复韵母:由两个元音复合,韵腹在后,舌位由高向低,如ia ㄧㄚ、ua ㄨㄚ、uo ㄨㄛ、ie ㄧㄝ、üe ㄩㄝ。

中响复韵母:由三个元音复合,韵腹在中间,舌位由高向低再向高,如iai ㄧㄞ、uai ㄨㄞ、uei ㄨㄟ、iao ㄧㄠ、iou ㄧㄡ。

鼻尾音韵母:由一个或两个元音,与一个鼻辅音复合而成,包括:

前鼻音韵母:指以/n/结尾的韵母。

后鼻音韵母:指以/ŋ/结尾的韵母。

四呼[编辑]

传统上,汉语音韵学根据韵母的第一个元音[8]来分类韵母,称为「四呼」:

开口呼:没有介音,且韵腹不是/i/、/u/、/y/。

齐齿呼:介音或韵腹为/i/。

合口呼:介音或韵腹为/u/。

撮口呼:介音或韵腹为/y/。

注音符号可以直接看出一个韵母属于四呼的哪种。对于拼音,要注意:

声母「-i ㄭ」为开口呼。

ong ㄨㄥ和iong ㄩㄥ应归为合口呼[9]和撮口呼[10]。[11][12][註 1]

此外,韵母o ㄛ只与声母b ㄅ、p ㄆ、m ㄇ、f ㄈ相拼[註 2],而这种音节的韵母其实是uo ㄨㄛ[13][14][15](或者是/uɤ/[16][17]),因此此类音节归入合口呼[9]。

韵母的发音[编辑]

元音的分类[编辑]

元音的发音可以根据三方面观察:

舌位的高低(英语:height):舌位是指发音时舌头最高点的相对位置。舌位最高的音叫高元音,最低的叫低元音。舌位的高低和嘴巴的开口度密切相关,舌位越高,嘴巴长得越小;舌位越低则反之。因此高元音也叫闭元音,低元音也叫开元音。元音可以根据舌位从高到低分为闭、次闭、半闭、中、半开、次开、开元音。

舌位的前后(英语:backness):舌位相对于口腔的前后也会影响元音的发音。元音可以根据舌位从前到后分为前、次前、央、次后、后元音。

唇形的圆展(英语:roundedness):发音时,嘴唇拢圆的元音称为圆唇元音,嘴唇平展向回收的称为不圆唇元音。

几个前元音,舌位从高到低

汉语的元音[编辑]

汉语一共可以分析出这些单元音:

不圆

不圆

不圆

[i]

[y]

[u]

次闭

半闭

[e]

[ɤ]

[o]

[ə]

半开

[e]

次开

[æ]

[a]

[ä]

[ɑ]

单击超链接可以进入维基百科的相应条目,学习不同的音素和发音方法。

[ə]的卷舌版本[ɚ]的发音方法为:发出[ə]时舌尖上翘。

音位/a/[编辑]

关于音位的具体信息,可以查看本章的“音位”一节。不明白也不影响阅读。

拼音中表记作a的音素(注音中/a/出现于ㄚ、ㄞ、ㄠ、ㄢ、ㄤ)均可视为同一音位/a/(也就是说上表都记作“a”)。/a/有数种条件变体,也就是说标记为“a”的音在不同条件下发的是不同的音:[18]

/a/的条件变体

出现条件

举例

音位变体(实际发音)

韵尾/i/、/n/前

ai ㄞ、an ㄢ

[a]

无韵尾

注音仅有ㄚ;拼音有a、ia、ua

[a]和[ɑ]之间的「开央不圆唇元音」,可记作[ä]。汉语言学界一般用符号ᴀ,下循之。

韵尾/u/、/ŋ/前

au ㄠ、ang ㄤ

[ɑ]

ian ㄧㄢ

[ɛ][18][19][20]

üan ㄩㄢ

[æ][19]

鼻音韵尾[编辑]

舌尖元音[编辑]

知、池、诗、日、资、次、思等字的韵母,可能是音节化的辅音。然而汉语言学界一般将其解释为“舌尖元音”。

汉语中舌尖元音分为两种:

舌尖前不圆唇元音:资、次、思的韵母,类似音节化的[z],但气流通路并不发生摩擦(或者很弱)。念“资”字并拉长,字音后部即为该元音。汉语言学界用符号ɿ表示。

舌尖后不圆唇元音:知、池、诗、日的韵母,类似音节化的[ɻ],气流通路不发生摩擦(或者很弱)。念“知”字并拉长,字音后部即为该元音。汉语言学界用符号ʅ表示。

[ɿ]只出现在声母z ㄗ、c ㄘ、s ㄙ后,[ʅ]只出现在和声母zh ㄓ、ch ㄔ、sh ㄕ、r ㄖ后,均不能独立为音节;此外,上述声母均不会与韵母i ㄧ相拼,因此i ㄧ和[ɿ]、[ʅ]互补分布。[註 3]

汉语拼音用“i”表示这两个元音,与韵母“ㄧ”相同;注音符号则用“ㄭ”解释,但不写入拼式。

需要注意的是,[ɿ]、[ʅ]两个符号和[ᴀ]一样,并不被国际音标接受。

下一页:语音/声调

注释[编辑]

↑ 然而部分学者分别归为开口呼和齐齿呼,例见张斌本p.46。

↑ 除了作叹词的咯[·lo ˙ㄌㄛ]等字。

↑ 北大版认为三者为同一音位,而黄廖、复旦版则认为三者各自为一音位。

参考资料[编辑]

↑ 北大本p.58

↑ 黄廖本p.51, 53

↑ 沈郭本p.57

↑ 复旦本p.66

↑ 北大本p.57

↑ 黄廖本p.53

↑ 北大本p.53

↑ 普通话水平测试专用教材 / 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组, 普通话培训研究中心编. --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1 (2014.3重印) “按韵母开头元音的发音口形分类”

↑ 9.0 9.1 《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2003年版)p.30-31

↑ 《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2003年版)p.31

↑ 黄廖本p.51注释2

↑ 北大本p.58-59

↑ 王力《汉语音韵》p.20注释2

↑ 杨剑桥《汉语现代音韵学》p.180,2012年8月第二版

↑ 刘明华. 汉语拼音方案的O韵母与UO韵母之辨. 科学之友. 2008, (11): 126–127 [2018-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6).

↑ 吴术燕. 《汉语拼音方案》 中韵母o的发音问题[J]. 梧州学院学报,2018,28(5):82-87. DOI:10.3969/j.issn.1673-8535.2018.05.015.

↑ 陈宏.(2008).汉语拼音方案中o的拼合与音值. 语言教学与研究(06),76-82.

↑ 18.0 18.1 黄廖本p.96

↑ 19.0 19.1 北大本p.56

↑ 王力《汉语音韵》p.17

相关推荐

大力神杯为什么要归还 冠军没有永久拥有权
雾凇奇观是怎么形成的?(自然讲堂)
轻松入门:三分钟教你玩转伪声艺术
中国人的世界杯情结

中国人的世界杯情结

07-18 💫 7771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