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谁是少林武功创始第一人?他就是邺下寺院著名武僧稠禅师

【原】谁是少林武功创始第一人?他就是邺下寺院著名武僧稠禅师

作者:张晓辉

【摘要】

少林寺既是禅学圣地又是武学圣地,自建寺以来,在历代王朝都有独特地位,少林武术作为一种佛教修行方式,历经一千五百多年的发展,在中华武术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在少林武术久负盛名下,少林武术的相关理论却显得与其极不相称。对于少林武术的起源问题,理论研究的滞后,导致人们认识上的混乱,传说横行于世,而真相却一直隐没,本文就少林武术中的一个关键人物稠禅师展开其与少林武术的关系,还原少林武术起源的事实。以南北朝时期的稠禅师为窗口,透视当时邺下佛教寺院和少林寺的关系,当时邺下寺院的习武风气对少林寺习武之风的影响,这种影响对于今天安阳历史古城的开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作者采用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和田野调查法,通过对马爱民教授的采访,了解整个“少林武术起源”问题的背景和研究过程,并得到一些重要的相关材料,如多年前的报纸、实物照片;通过与其他专家的访谈,深入了解少林武术在传承中的种种问题,了解禅和武结合到一起的深层次原因;通过互联网进行资料搜集,同时笔者对安阳灵泉寺万佛沟、小南海石窟、河北响堂山石窟和古定晋禅院进行实地考察,并留下相关碑刻照片。

本研究通过佛教和武术两条主线展开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状况;以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发展为线索,为稠禅师出生、成长、发展、隐退提供大背景;通过稠禅师的经历展开其与少林武术的渊源,并与同时期的少林寺其他著名僧人对比分析,最后得出“稠禅师是少林禅武双修第一人”的结论;通过稠禅师前后的其他武僧的习武活动以及稠禅师的武功事迹的对比来分析其拳禅合一修为方式。同时,对少林武术的禅武合一的精神内核进行分析,使读者在正确认识少林武术核心,并从该层面认识拳禅合一稠禅师的,阐明少林武术之“源”,希望对少林武术的传承和健康发展有所裨益。

稠禅师,这位从邺下走出的禅门宗师,这位当年叱咤风云的人物,现在却渐渐淹没在世人的记忆之中。有感于此,作者上下求索,四方探寻,力图还原一个真实的邺下故人,彰其事,光其德,永辉史册!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电影《少林寺》把河南嵩山的少林寺和少林功夫带火了,“少林少林,有多少英雄豪杰都来把你敬仰,少林少林,有多少神奇故事到处把你传扬,精湛的武艺举世无双,少林寺威震四方,悠久的历史源源流长……“嵩山幽谷,千年古寺,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拳以寺名,寺以拳显,人人都想来亲身体验或者亲眼目睹少林功夫。

实际上,少林功夫却并不是民间流传的起源于达摩祖师。少林寺始建于公元 495 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因选址在河南登封嵩山西麓少室山密林中而得名。少林寺的第一届住持是印度高僧跋陀。第二届住持便是从邺下寺院而来的安阳稠禅师。

少林寺的第一届住持是印度高僧跋陀

稠禅师

据著名武术史学家马爱民教授考证,稠禅师少年时期就成为一个小沙弥, 他青少年时期就开始在邺下安阳一带太行山深处的定晋岩、林虑山寺院中修行习武。大约稠禅师 33岁之时才走进嵩山之下的少林寺,成为少林寺第一个武僧, 并担任少林寺住持,在他主持少林寺后,少林寺僧人修禅习武,名扬天下。

沙弥是梵语,对年龄不足20岁或其他未受具足戒的初级出家男子的称呼, 相应的女性出家人称为沙弥尼。根据修多罗记载,最早的沙弥是释迦牟尼的儿子罗睺罗,因他出家时只有7岁,年纪太轻,不得受具足戒,所以释迦牟尼让他以沙弥的身份修行。未成年出家者在满20岁后,或者成年出家者经过⼀段时间的学习后,可受比丘戒(比丘尼戒)进一步成为比丘或比丘尼。所以稠禅师为沙弥时并不是正式的和尚,只有受了比丘戒才算是正式出家的和尚,所以《续高僧传》记载“一览佛经涣然神解。时年二十有八。投钜鏕景明寺僧寔法师而出家”,即稠禅师28岁时到巨鹿景明寺出家。

稠禅师修禅练武所在的天平山寺

该碑记载有稠禅师出生之事

出生古邺地 拳捷骁武雄

定晋岩禅果寺,是一规模壮观的古建筑群,主要有东魏佛教建筑遗址和东汉、唐、宋、元、明、清一直到民国初年的历代石刻,是目前冀南地区年代最为久远、保留最完整的古迹。

僧稠的名字在历代定晋岩碑刻上都有出现。现存最早的《重修定晋禅院千佛邑碑》乃后唐天成四年(929年)所立,其碑文:“又杂集异记云,魏时有大业僧,不知生族,诸天降食以供其斋。忽衣梦二竖,凭……椆树,本坚枝密,其僧将法衣往树 欲挂。其树忽尔开而集之,俨然掩合。神力弥缝,乃婚媾,长于二子……后之人因其树号椆禅师之寺焉,又改为定晋禅院”。

大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成化十一年(1475年)、明崇祯四年(1631年)的碑记上和《安阳县金石录》都有关于稠禅师的记载。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重修古佛地藏诸位菩萨碑记》载:魏初有一僧,不知生族,诸天降食以供斋,夜梦神眠石上,晨将法衣挂树,树忽开而合之,神力弥缝。后一十二年,树开而生二子。”这些资料都明白无误的告诉我们,稠禅灵异出生于武安定晋岩。

定晋岩之名最早见于929年《重修定晋禅院千佛邑碑》,碑中称磁州武安县定晋山,即是古定晋禅院。魏文帝222年开辟定晋岩,东魏高欢敕建定晋禅院, 1449年河南彰德府武安县《重修古定晋岩禅果寺碑》上第一次出现禅果寺的名称,该寺是东魏至清末近千年的佛教圣地。

《朝野佥载》中记载:“稠禅师,邺人也,幼落发为沙弥......”,而在《续高僧传》中有“释僧稠,姓孙,元出昌黎,末居钜鹿之瘿陶焉。性度纯懿孝信知名。而勤学世典备通经史。”在这里我们似乎看到两者在记载上有出入,其实两者只是在说法称谓上有差别,读者不清楚邺和瘿陶的关系,自然会有疑惑。曹操在定都邺城之后,当时主要是指邺北城(在现在的临漳县境内,后来东魏高欢定都邺城时倚邺北城的南墙新建邺南城),官渡之战中曹操打败袁绍之后,曹操以邺城为根据地,称冀州牧,邺城成了政治中心。此时曹操为了进一步巩固邺城的的地位,开始扩大邺城的管辖范围,调整行政区,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就已经开始了,“割河内之荡阴、朝歌、林虑,东郡之卫国、顿丘、东武阳、发干,钜鹿之瘿陶、曲周、南和,广平之任城,赵国之襄国、邯郸、易阳以益魏郡”共十五县划归邺城所在的魏郡。曹操之后,瘿陶已经属于魏郡,郡治邺城;北魏时期,瘿陶改称瘿遥,属于南钜鹿郡;北齐时稠禅师享有崇高万方数据稠禅师在少林武术中的地位与影响的社会地位,这时瘿陶并入瘿遥县,都属于赵郡;到了唐代,瘿陶县先属赵州,武德5年(公元622年)属栾州,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唐太宗分全国为10 道,瘿陶县属河北道赵州。道宣所在的唐代,瘿陶已经不属于钜鹿,钜鹿郡已废;稠禅师出生公元480年,卒于560年,历经北魏、东魏和北齐,同样按照北魏北齐的称呼“钜鹿之瘿陶”也有问题;况且在道宣《续高僧传》的记载中,稠禅师的“末居”是在邺下一带。显然,道宣《续高僧传》关于稠禅师的出生来历的记载是另有所指,自然,“元出昌黎”也并非是指稠禅师是河北昌黎人。而《朝野佥载》关于稠禅师的记载则很明确:“北齐稠禅师,邺人也,幼落发为沙弥。时辈甚众,每休暇,常角力腾趠为戏……禅师后证果,居于林虑山。”

林虑山现在安阳林州市境内,林虑山天平寺遗址尚在。宋朝高僧释圆寂由嵩山来到邺下,寻找以前稠禅师传法修行的遗迹。《宋高僧传·唐邺都圆寂传》有记载释圆寂“勤修匪懈,就嵩山老安禅师,请史心疑,一皆明焕,(圆)寂化行相部,依附者多,久居天平等山稠禅师往迹无不遍寻”。

民国《重修林县志》记载:登天平山“可寻之胜迹为明教禅院,即天平寺,在昆阆溪北碧霄峰下,六峰围绕,陡壁立,独此院得平地百余亩,若天设也,院宇甚古。”

通过这些记载说明释圆寂所慕名所到天平山寺是确实存在,稠禅师青年时到过林虑山天平山寺修行。自然《朝野佥载》中对稠禅师是邺人的记载也是对的。同时《安阳县金石录》也说稠禅师出生地在邺,书中有“国师大德稠禅师重莹修成,相好斯备,考后唐重修古定晋禅院千佛邑碑,引集异记云:魏时有大业僧,凭户岩边有大稠树,木坚枝密,其僧将法衣往树欲挂,其间忽尔开而集之,俨然掩合,神力弥缝,乃婚媾于二子,后之人因号稠禅师之寺焉,即此碑称中国师大德者也稠禅师生地即近于此,其讲法又多在邺,故镌经之迹皆其遗矣。”书中说“其讲法又多在邺,故镌经之迹皆其遗矣”,邺下小南海石窟中镌刻有稠禅师的雕像和题记。至今,在武安一带民间还有定晋岩禅果寺“挂稠树生二子”,稠禅、稠定喝虎奶长大的传说。从以上资料分析,当然是有夸张的成分,我们对于材料的分析应该有科学理性的态度,当然不能认为记载全部都是客观的历史存在,但是我们通过对上述记载的分析,透露出的信息是稠禅师的出生地就是在邺下。

邺下寺院是一个中国历史上有文献可考的、最早出现僧人习武的寺院。稠禅师少年时代就是在邺下寺院习武学佛。

唐代张鷟《朝野佥载》记述“稠禅师(是)邺人也,幼落发为沙弥,时辈甚众,每休暇常角力腾越为戏……”说明当时的邺地寺院中有很多幼年为沙弥的童僧,以稠禅师生卒年(公元 479∼560)推算,稠禅师在孝文帝太和 17 年(公元 493 年)即为邺下寺院的一个小沙弥,其时稠禅师正 14 岁。

唐代张鷟《朝野佥载》记载稠禅师“入殿中,横塌壁行,自西至东凡数百步,又跃首至于梁数四。乃引重千钧,其拳捷骁武…………”即指稠禅师能飞檐走壁,练得一身好功夫。武术史学家马爱民教授在其学术论语文《“拳捷”的文化内涵及文献考辨》中指出,“拳捷”即是今天所说的轻功。

主持少林寺 开创习武风

前文所讲稠禅师 14 岁落发为沙弥,其实不是正式和尚,28 岁受了“比丘戒”才算真正出家当了和尚。稠禅师去少林寺前还在安阳市林州境内林虑山修禅炼功,武技惊世,声名大振。“先轻侮者俯伏流汗,莫敢仰视。(稠)禅师后证果,居于林虑山”。林虑山群山中有天平山和北魏时期稠禅师天平山寺,初为“林虑山精庐”,后改为明教禅院,唐宋时被称为天平山寺等。稠禅师 33 岁之际即北魏宣武帝延昌年间(公元 512 年∼515 年)到少林寺拜跋陀为师。

稠禅师被跋陀赞为"葱岭以东,禅学之最",据道宣《续高僧传·魏嵩岳少林寺天竺僧佛陀传》:“自在行东夏,唯此两贤(稠禅师与慧光)得道记之,谅有深疑,年渐迟暮,不予僧论,委诸学徒自相业,躬移寺外,另处零房。”又有唐代开元 16年裴漼《嵩岳少林寺碑》载:“稠禅师,探求证法,住(主)持塔庙。”同时,少林寺塔林西南处遗存的明代嘉靖 2 年(公元 1523 年)《嵩岳少林禅寺德⼼政公和尚灵塔记》也记载:“钵(跋陀)开基,稠禅继续,元朝雪庭,归于洞派。”所以,稠禅师来到少林寺以后,跋陀不久就离开该寺,跋陀之后稠禅师继任少林主持,从此开创少林寺僧人习武之先河。

跋陀任少林寺第一任主持期间,只是教弟子静守禅修,并无任何演习武术的史载,而稠禅师是少林寺有文献可考的最早武僧,他是带着一身武艺到少林寺的,并开启了少林和尚习武之风。当初因世道混乱,朝代更替频繁,百姓生活极不安宁,同时少林寺地处密林之中,豺狼虎豹出没频繁,南北朝时期寺院作为皇家寺院,地位崇高,拥有自己的土地和财产,因此,他们习武一来强身健体,二来看护寺院,保护自身安全,不受尘世骚扰。为了保护寺院财产与自身安全,这与社会地主豪绅组织自身的武装力量是一致的。

历史上的佛教教义在于追求成佛作祖,自渡渡人,寺院武功是以自卫健身、护寺护法为根本目的,僧人习武正是由于这地作用,才得于在古代佛教寺院中有了合理生存的空间。习武作为强身健体的方法,并不只有少林寺才有习武活动,只是因为少林寺的武僧曾经帮助过李世民夺位,后来又在明朝帮助朝廷剿倭寇,少林寺在所有的这些寺院里是最出名的而已,所以现在人一提起僧人习武首先就会想到少林寺。稠禅师到少林寺的时间是少林寺建寺 17 年后,主持少林寺 10 余年,北魏孝明帝(516-528 年在位)后期离开少林寺。

在稠禅师的影响下,少林寺僧人们在修禅的同时开始习武,成为少林寺的一种传统和风气。从少林寺初建到隋朝的一百多年,少林功夫的交流仅仅局限在寺院内部,习练功夫不过是修禅之余的健身方式和用于自保的防卫手段,从未引起过世人的注意,但是少林武术的已然渐渐成为僧人修禅的一部分,这才给少林僧人助唐征战和剿倭寇创造了必要条件。僧人参与军事战争使得少林武术为世人所知,同时也让自己走出了寺门,开始与民间发生第一次的广泛交流,少林僧人在禅与武两条语文化河流的交汇中形成独特的体系。

稠禅师是第一个把邺下寺院的禅武同修的风习引进到少林寺的,邺下寺院武 术流传到少林寺,在寺院内以地点为界限的转折式发展,如同一棵树从邺下寺院移植到少林寺,而这个移植者就是稠禅师,然而,稠禅师的禅学武功构成了今天“少林武术”之“源”,除此之外,还有“流”的存在。作为一种文化,少林武术就像长江大河,从古到今,在每个拐弯处都会留下珍宝。语文化河流所经之处还有支流汇入,那些最初的和后来的已经浑然一体,所以少林武术不一定非要是一直在少林寺内流传的武术,就像修行不一定非要是在寺院一样,其实是民间武术向少林寺的传播,而文化也只有植根民间,才能生命长久。稠禅师一心求法,于北魏孝明帝后期离开了少林寺,隐遁深山继续禅修,从此再没有回过少林寺,但是少林寺虽几经磨难尚武之风却从此延绵不绝,后来少林武术逐渐发展成熟,成为中华文明一个响亮的代名词。

稠禅师离开少林寺后,后诣怀州西王屋山 …… 从移止青罗山……又移怀州马头山……魏孝明帝夙承令德。前后三召。乃辞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乞在山行道不爽大通。帝遂许焉。乃就山送供。……魏孝武永熙元年。既召不出。亦于尚书谷中为立禅室。集徒供养。”

两朝大国师 弘法昭玄统

北齐天保元年(公元 550 年)“又北转常山定州刺史娄睿、彭城王高攸等,请至文墨之大冥山。”天保 2 年(公元 551年)北齐文宣帝诏令稠禅师“今敕定州,令师返邺,教化群生……闻有敕诏,绝无承令,苦相敦喻,方遂允请。”记载中可见稠禅师地位之高,当然稠禅师的地位与其修为是分不开的,既佛法高深,又武功精湛,史所罕见。稠禅师 72 岁回到邺下,文宣帝高洋为其建造云门寺(今安阳市西 20km 的云门寺),在主持云门寺的同时兼任宝山石窟大寺(今安阳善应镇的灵泉寺)的方丈。《续高僧传》载“邺城西南八十里龙山(安阳市西水冶镇)之阳,为构精舍,名云门寺,请以居之,兼为石窟大寺主,两任纲位,练众将千”。这很可能是在教士兵练习应敌的功夫。

稠禅师81 岁逝世时,弟子们在中岳嵩山少林寺和龙门云门寺建僧稠塔,以示纪念。据《全北齐语文·孝昭帝·为僧稠起塔诏》“:故大禅师德业高迥……神游物外,可依中国之法,门者毗起塔,建千僧斋,赠物千段,标树芳迹,示诸后代。

今安阳灵泉寺即北齐宝山石窟大寺,被称为“河溯第一古刹” 现有有僧稠碑记和僧稠塔,并有石窟 247 座,有“中原莫高窟”的盛誉,寺院的后山,善男信女们不断造佛立碑,一直持续到北宋末年,宝山、岚峰山、马鞍山的悬崖峭壁上的石窟、塔龛、佛龛、碑龛等数以万计,留下了数以万计的石刻佛像,被后世称为“万佛沟”。灵泉寺摩崖浮雕塔林,同著名的嵩山少林寺塔林南北呼应,各具特色。其规模之大,时代之早,当为全国之最。灵泉寺石窟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石刻艺术史、佛教史、音乐史等方面提供了非常多的实物资料。把灵泉寺称之为“中原莫高窟”一点也不为过。

小南海北齐石窟位于安阳县西南 25 公里善应镇小南海北滨,面临洹水,背靠大山,北齐天保年间依山而建云门寺,寺院建筑均已损坏,仅存石窟,由于临近风景优美的小南海附近,所以称之为小南海石窟。现存三窟。三窟造像大同小异,规模相近,风格古雅。小南海北齐石窟中有“稠禅师线雕像”,身着圆领大衣,结合窟门门额上的“方法师镂石板经记”,这个小石窟乃是北朝僧稠大师的禅修之所,乃北齐天宝元年方上法师为师父稠禅师雕刻。

中窟是小南海三窟中装饰最为华美的

中窟北壁右下部线刻题名「比丘僧稠供养」像立姿,身着圆领宽袖袈裟,足穿圆口僧鞋,手托莲花作供养礼佛状,神情虔敬。这是国内仅存的僧稠供养像。同时在卫辉香泉寺看了僧稠的塔及僧稠所开凿的石窟。

我国著名武术史学家马爱民教授经过 20 余年的潜心研究,根据大量的历史文献和摩崖石刻金石铭文资料,对登封、济源、修武、鹤壁、卫辉以及安阳附近的河北临漳、武安(原彰德府属地)等处佛教遗迹的多次考察,如小南海北齐石窟,龙门云门寺,宝山灵泉寺,清凉山修定寺以及林虑山天平寺、洪峪寺、黄华寺等,得出引起学术界高度关注结论:少林武术始祖并非印度僧人达摩,也不是少林寺首任方丈跋陀,而是曾在邺下寺院修行习武的少林寺第二代掌门人稠禅师(480 年—560 年),少林武术的最早源头出自古都安阳。其研究成果为国内外学界所公认,并受到《河南日报》、《河南电视台》、《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华社《新华每日电讯》、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中国教育电视台、《人民政协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羊城晚报》、《中国青年报》、《香港商报》、香港《大公报》、香港《文汇报》、香港《东方日报》、台湾《联合报》、新加坡《联合早报》、韩国《韩国日报》、加拿大《星岛日报》、美国《侨报》、美国《世界日报》,《人民网》《光明网》《中新网》《中国日报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等媒体报刊报道外,加拿大、德国、日本、墨西哥、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境外其他媒体也进行了大量报道,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2001 年 3 月 26 日,新华社向国内外播发电讯:

“少林武术起源在安阳的结论具有创见性和发现性,有助于从整体上认识少林武术的历史价值和意义,对研究中国武术史的源流和发展,对武术文化的宣传和推广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马爱民教授先后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等国家中文体育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了《论我国武术史上的稠禅师与嵩山少林寺》、《从稠禅师及邺下定晋禅院考察看少林武术发端》、《邺下高僧对少林寺和少林武术的贡献与影响》、《我国历史上的寺院尚武活动新探》、《少林武术的开创和发展与北方地区邺下寺院尚武传统之关系研究》、《论邺都历史上尚武风习与民族武术文化的融合》、《试析北朝稠禅师的武功和邺下寺院武僧活动》等系列学术论文,从不同角度深入剖析和阐述他的研究观点,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2008 年出版的《中国体育通史》采用了马爱民的这一研究成果。“研究少林武术的起源历史,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少林武术文化”。马爱民如是说,“少林武术的起源绝非源自印度僧人跋陀、达摩,他们只是佛学高僧,并非武术高僧,稠禅师才是少林寺最早岀现的武僧和少林禅武合一第一人。少林武术源于邺下,发展在少林,源远流长的少林武学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岀了重大的贡献。”

END

作者简介:张晓辉,男,1987年8月生,河南驻马店人,汉族,北京体育大学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毕业,硕士研究生,主攻武术套路方向,熟悉太极拳、长拳通、臂拳和翻子拳,有学习散打和篮球经历,能高质量完成套路各种难度动作。研究生期间发表《河南省部分高校武术训练现状分析》在《成长》杂志上,在之后,完成北京体育大学硕士毕业论文《稠禅师在少林武术中的地位与影响》。

相关推荐

联通10010怎么查询流量?三种方法教你搞定
一台机器人多少钱

一台机器人多少钱

07-27 💫 8139
宫使的解释

宫使的解释

10-04 💫 9171
【尼康D800与佳能5D3孰优孰劣,到底该买谁之我见!全面分析,不再纠结!】

本文标签